“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这两句话出自《易经》。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怎么来的呢?人的一生有很多处境,并非自己预期。那么,我们如何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呢?自强不息就是人生必备的法宝和精神支柱。1914年冬刚成立不久的清华大学,邀请当时著名的大学者梁启超先生做一场关于中国文化的学术讲座。梁先生向校方提出建议,鉴于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不可能把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做出精准的概括。不如把贯穿于中国历史文化史中,并使中华民族保持勃勃生机的内在精神,做一个阐发。于是,梁先生就把《易经》中的这两句话作为演讲的主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讲座之后,清华大学就把这两句话作为校训。一直到今天,可以说,天行健是中国先者对于自然宇宙运行不息的形象概括。君子当效法天行健的宇宙运行状态,自觉做到自强不息,自我努力学习。永远追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不屈不挠,永不停息。
自强不息的主体是谁?在茫茫宇宙之中,究竟是谁掌握了人类的命运?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明确的说,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文明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自我的力量和奋斗精神。强调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面对人类命运的复杂和起伏,中国没有走上神学的道路。用一个所谓的外在偶像作为决定人类命运的主宰。而是认为人类的命运恰恰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里,人类过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人类的心灵世界以及在心灵世界指导下的作为。
转载请注明三好生网,声明:本文仅供各位网友学习交流,所涉文字版权与著作权归原作者,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责任自负!